永昌县科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2016-2020)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精神,推进永昌县“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抓住机遇,确保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全县科技发展现状
(一)科技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印发永昌县人才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和永昌县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永昌县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色产业规模壮大。
农业科技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开发活动,研究解决了蔬菜工厂化育苗、舍饲肉羊良种培育技术等一批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示范推广了微喷、滴灌等一批农业新技术,主要种养品种实现了新一轮更新换代和改良,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全面提升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金昌湖羊新品系繁育及规模化养殖科技示范园”、甘肃瓮福现代循环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金昌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金昌市饲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三洋金源农牧股份公司“金昌市草食畜循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
1、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成效显著。以科技项目带动,实施了高原夏菜特派员服务团队建设、日光温室绿色蔬菜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及新品种引进集成示范等省市县科技项目16项,引进新品种60多个、新农药40余种,新技术30余项。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辣椒等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认证。目前,全县高原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日光温室8068亩。
2、肉羊产业优势突显。承担了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后奖励项目,获国家科技支撑资金200万元。承担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计划《舍饲肉羊高效繁殖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获资金150万元。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已成为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2014年新城子镇西湾村被确定为甘肃农业大学“金昌肉羊产业”专家院,“永昌肉羊”通过甘肃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评。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89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4万户,羊饲养量达到164.3万只。
3、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县政府与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继续开展第五轮技术合作,实施《永昌县冷凉区食用菌生态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引进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培训种植户2万多人(次),研究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引进示范自动化、轻简化生产设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6706亩,新建了永昌县绿保康特色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省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永昌分公司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
4、啤酒大麦产业稳定发展。全县已形成了清河、东河和西河三大啤酒大麦种植基地。啤酒大麦产业已成为永昌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重培育壮大甘肃三洋金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永昌三强麦芽厂等以啤酒麦芽为主的酿造企业。
5、玉米制种产业不断壮大。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促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强化措施。省内外知名制种企业,把我县设为制种基地,制种玉米10万亩,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玉米对外制种产业化格局。
(三)大力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43项,争取科技资金2390.9万元,其中: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等27项国家项目,列项资金1485万元;“肉牛高效繁育及品质育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21项省级项目,列项资金513万元;“辣椒嫁接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等95项市级项目,列项资金304.9万元。获得“肉用型绵羊杂交选育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研究”、“高效节能电子镇流器技术开发与生产”等 20项市科技进步奖。
(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院地院企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先后与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甘肃省农业大学开展了“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培育”“永昌高原特色无公害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永昌县冷凉区食用菌生态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实效。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年以来,全县列入金昌市科技特派员86名,实施科技项目86项,市科技局列项科技资金33万元,带动农户8000户以上、4万余人,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35项,各类种、养新品种42个,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51个,带动发展示范面积近9万亩。
3、科技培训、宣传活动力度不断加强,全民科技素养逐步提高。全县以《科技进步法》和《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为重点,通过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组织“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技培训及宣传活动,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15场(次),参训人员达8.5万人(次),编写印发科技书籍、资料5万多册。
4、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县农业、林业、畜牧等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已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全县各乡镇都有较完备的科技组织,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111个,配备农民技术员355人。
(五)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县相继开发出了镍、钴、铜粉末,氟材料、降解农用地膜、麦草漂白浆板、苜蓿颗粒、草粉,辣椒酱、脱水蔬菜、马铃薯淀粉、PVC板等新产品58项,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能源、冶金、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二是强化专利申请。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专利申请保护氛围,充分挖掘专利资源,使创新创业管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全县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专利授权数达113件(其中:外观设计1件,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93件)。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十二五”期间,全县新晋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一品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永昌县金聚元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3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拥有自主专利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主要产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
(二)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不完善。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尚未建立,全县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使用与浪费并存;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有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三)科技投入偏低。我县科技投入仅靠县级财政投入,且比重偏低,投入渠道单一,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远未形成。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发展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我县“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质。
(二)主要目标、具体指标“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县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提升,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具体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以上;年专利申请量增长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三)重点任务
1、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应用技术研究投入比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支撑步伐,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现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按照“一区五园、一带多点”的思路,开展动植物良种选育、高效种养、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现代农业装备、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等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农业发展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支持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紧密联接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科技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的建立,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20年,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0个以上。 3、聚焦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培育新型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抓好以企业为依托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循环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及新能源产业规模。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4、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申报各类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年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到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
5、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完善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支持旅游业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强化永昌旅游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民生科技,加强自然灾害、消防安全等预报预防技术研究,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6、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广泛开展各类宣传,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专利意识,充分激发全民创新热情,年专利申请量增长10%。 7、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壮大科技队伍,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才保障。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与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引进步伐,放宽政策,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毕业生来我县工作,积极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及高层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培育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强化人才培训,优化创新人才结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60场(次)以上,培训2.1万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人民科技素质,为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提供人才保障。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发展(一)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一区五园、一带多点”的思路,以现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加工链,推进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供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向投入产出比高的效益型农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一批重要农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优势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和科技型旅游服务业。
1、种植业方面。
(1)加快良种的选育和推广。通过引进和选育,提高良种化程度,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强化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开展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全面推广优质高效高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
(3)大力推广优化配方施肥,广泛应用菌肥、微肥、稀土微肥及其它新型肥料,开展土壤肥力的动态研究,掌握土壤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4)扩大饲料牧草种植面积,解决饲料产业的种植和开发利用技术问题,积极推广食用菌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开展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搞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在应用化学防治的同时,采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
(5)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大力开发推广种植名优、新、稀、特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型的支柱产业,创立名牌产品。
(6)积极研究推广机耕、机播、机收、秸秆速腐还田、机械覆膜种植、机械施肥新机具及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2、养殖业方面。
(1)畜禽良种。引进推广畜禽优良新品种,抓好品种改良,积极推广冻精授配技术,做好特种经济动物的良种引进与繁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基地建设。
(2)强化舍饲养殖技术推广。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缩短育肥期,提高出栏率。重点抓好国外肉用种羊纯繁、杂交改良及推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及特种养殖基地。
(3)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畜禽疫病防治新技术、新兽药,强化畜禽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率达到100%。
(4)重视养殖加工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整体效益提高。
(5)草场改良。搞好荒漠、半荒漠草场改良研究,推广治沙新技术,种植优良牧草,防治草地退化、碱化、沙化。
(6)水产养殖。重点引进适合我县养殖的新的水产品和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3、林果业方面。研究开发经济、生态并重的农田防护林网化技术,积极探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扩大封山育林,人工营林面积,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引进推广果树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加大名优经济林建设,发展贮藏加工技术,开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林业效益。
4、水利方面。重点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建立节水丰产灌溉制度和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广泛推广喷灌、管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新技术,走高效节水的路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加强传统工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调结构、促转型、增规模、提效益”的思路,坚定不移提升“两区两园”功能,全力以赴做强支柱产业,坚持培育新型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领域的科研机构建设,加速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研发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提高专业化的研发设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抓好以企业为依托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循环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及新能源产业规模。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力打造硫磷氯碱化工、煤化工、冶金、电力能源、建材等“六大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走种-养-加、草-畜-沼、菜-菌-菜、油-渣-养、废-肥-种“五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1、能源工业。开展东、西大河流域梯级小水电改造升级以及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
2、化工工业。以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焦家庄氟材料工业园为依托,全力打造硫磷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农用化工、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积极引导县属中小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高科技方向发展。
3、冶金工业。充分利用电力资源优势,扩大电解镍、工业硅生产规模,积极谋划以硅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依托金川集团公司的产业发展优势,加大对下游延伸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加大铁合金企业的节能环保改造,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4、建材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积极发展利用陶土、高岭土、煤矸石和粉煤灰等资源生产新型耐火材料、节能高强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逐步淘汰粘土实心砖生产。大力发展PVC型材、高档装饰门窗。
5、农畜产品加工业。以三强5万吨塔式麦芽加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深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做大做强麦芽、肉羊、面粉、蔬菜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动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中的广泛应用,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三)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学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提高生殖保健和节育技术水平。满足群众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要求,提高优生、优育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开展心脑血管病、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研究。分析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加强农村医疗保险,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农民防病、治病能力。
3、引进先进技术,治理控制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原料—产品—废物—原料”新型生产体系,促进“三废”资源化。
4、重大自然灾害、生物灾害预报、预防研究。对干旱、沙尘暴、农林病虫害、火灾的成因及预防机制进行研究,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及消防的预报、预警系统和防灾应急机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防灾减灾技术、消防安全技术。
5、文化旅游业。紧紧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全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重大机遇,在基础、规模、品牌提升上下功夫,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西文化交汇地、文化古迹游览区、红色文化传播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区。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及时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导全县人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
2、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完成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万人(次),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3、搞好“三下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4、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为主题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以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示范服务体系;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成果转化。1.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壮大科技实力。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和申报3-5个重大科技项目,向市推荐申报15-20项重点科技项目,以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壮大自身科技实力,并通过对外科技招商、经贸洽谈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自我开发、创新,筹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产业化前景好、风险小、产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2.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在“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加大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大力推广以双垄沟播全膜覆盖为主的饲草玉米种植。做大做强肉用种羊场,发挥良种繁育改良示范基地作用,加快肉羊改良步伐。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20项以上。稳定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着力扩大井泉灌区蔬菜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消费需求旺、群众受益多的蔬菜新品种,把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等蔬菜培育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以沿山冷凉灌区为重点,大力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引进菌种生产新技术,加大工厂化种植技术研究,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反季节鲜食食用菌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制种业,积极推广“农户+基地+企业”的经营模式。以中药材、葡萄、枸杞等为重点,不断培育和壮大后续产业基地规模。
3.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小麦种植加工、啤酒大麦种植加工、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加工、草畜养殖加工、优质油料种植加工等五个特色循环体系,拓展延伸,着力构建种植——养殖——加工、粮——菜——菌——畜——沼、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养殖——沼气——种植、蔬菜种植——养殖——沼气——种植、油料种植——油渣——养殖——沼气——种植等5条共生关系密切、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着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科技示范入户工程为切入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区(点)。以清河地区为重点,着力壮大舍饲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制种产业,努力把清河地区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东河地区为重点,着力推广啤酒大麦垄作沟灌、饲草玉米双垄沟播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加快日光温室建设,努力把东河地区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城郊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小坝良种场蔬菜试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努力把城郊地区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以西河地区为重点,壮大食用菌种植基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努力把西河地区建成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以亚麻籽系列为主的油料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精心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
5、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派15-20名科技特派员,切实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户。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增强科技特派员的引力,促进科技特派员大胆创业、勇于创新。进一步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科技特派员,采取技术参股、资金入股、个人创业等形式,按市场运行机制,参与经营生产。与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建立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的参与程度,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6、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包括推动发明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转化在内的知识产权战略。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鼓励发明创造,打击侵权,提倡合理竞争的共识。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搞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组织宣传、奖励、讲座等系列活动。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培育一批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人。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用新技术推动能源、建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及机械加工制造等具有资源优势行业的发展。
3.广泛引进推广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更新设备,改造装备工艺,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优、新、特工业产品,发展品牌战略。
4.切实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引进新技术,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1.建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及群众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逐年提高对科技的投入。
2.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及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科技创新经费预算,每年科技投入达到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甘发〔2012〕16号)中县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1.2%以上,到2020年达到1.8%;设立科技专项奖励基金,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3〕22号),县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对每年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给予奖励。
3.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科技项目上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强化院地、院企合作,增强科技进步创新动力。
1.继续搞好与甘肃省农大、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力争将永昌建成科技项目开发基地、产学研基地。
2.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的协作关系,积极开展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技术培训和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取一批高科技项目在我县联合研发和中试,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3.积极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一是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准入条件,简化相关手续,鼓励外来资金设立研发机构,给予研发投资企业在税费等方面的优惠。二是积极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了解国际市场运作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我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力度;三是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永昌与发达城市的科技发展协作机制,有效配置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内创新体系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区域间科技人才等科技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
(六)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机制。
1、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库。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和卫生行业,着力抓好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卫生系统引进急需紧缺实用人才。鼓励企业、各类产业园区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使用人才。积极引进省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地方型实用人才。
2、大力加强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坚持自主参加培训与有组织办班相结合,分层次、分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科技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实现现有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
3、积极落实农业科技人才的政治待遇,高度重视在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把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注重科技人员的提拔重用,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及德才兼备的原则,对有知识、有组织领导才能而有年富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
4、认真解决科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科技人员排忧解难,使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七)积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2、欢迎国内外、省内外科技专家和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以及科工贸、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实行科研开发。
3、引导企业改革科技人员效益分配制度,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各类特色产业,使技术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八)加强领导,形成整体推进合力。一要抓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县上将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专家顾问组,负责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论证、申报等工作。二要抓重点,确保实施好各类科技项目,落实好目标管理责任制。三要抓基础,制定好科技规划,建立和完善科技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