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昌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6 09:52 【字体:

永政发〔2022〕4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单位,省市在永有关单位:

现将《永昌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永 昌 县 人 民 政 府

2022年7月21日

永昌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甘政发〔2021〕92号)和《金昌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金政发〔2022〕3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效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为落脚点,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共建共治共享,为加快建设幸福健康永昌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随处可见,规划布局更加合理,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8.8%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强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1.优化场地设施布局。因地制宜补足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坚持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选址,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举步可就的体育场地设施。重点新建或扩建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智能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推进县级“五个一”(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乒羽馆、全民健身中心)和乡镇“三个一”(室内健身房、文化健身广场、多动能运动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乡镇“三个一”覆盖率逐年提高,到2025年达100%。鼓励共建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拓展回乡创业、招商引资等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标准和使用功能。利用县域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广场空地等空间资源建设三人篮球场、非标准足球场、晨晚练点等场地设施。依托旅游资源特色、城市更新等,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健走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等休闲步道网络体系。加大冰雪、足球、儿童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城乡现有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城乡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和侵占。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覆盖。

3.完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积极推动体育馆设施智慧化建设于2022年底完成,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优化配套设施,激发场馆活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格局。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4.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借助新年(重阳)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主题,大力举办健身跑、健步走、球类、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推广拔河、健身气功、太极拳(剑、扇)、象棋、踢毽子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鼓励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和居家健身课程,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线上赛事活动,引导群众居家健身、科学健身。

5.全力打造品牌健身赛事活动。以户外运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我县户外运动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登山、徒步、攀岩、赛马、滑雪、滑冰、自行车、摩托车、拔河、垂钓、三大球、休闲养生等特色体育项目。持续承办好甘肃省青少年系列锦标赛、冰雪运动嘉年华、徒步穿越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形成体育赛事“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发展格局。

(三)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

6.建立健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定期免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为城乡居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并建立居民体质档案,为不同年龄段、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扩大监测覆盖人群、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的转变。到2025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

7.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制度改革,扩大规模、培养骨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服务项目。

(四)发展更具活力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

8.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县、乡体育总会全覆盖,构建以体育总会为引领,扩大各级各类单项、行业体育协会,规范和加强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服务和指导监督。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向基层社区延伸,依托全民健身组织大力开展城乡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形成覆盖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健身组织网络。

9.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和注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行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赛事活动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合作举办体育活动。

(五)推动更为均衡的重点人群参与健身

10.关注重视青少年成长。健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俱乐部“四方联动”青少年体育活动机制,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青少年体质提升和不良形态预防干预,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强化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开发使用。

11.协同发展重点人群。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乡镇(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推行企事业单位工间操制度,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结合妇女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积极开展适合妇女、农民等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做好无障碍体育设施建设,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

(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2.稳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把各项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竞技体育经营、体育设施运营以及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竞赛表演等项目,加快我县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步伐,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3.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建设、赛事活动举办等领域投资,重点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争取形成以竞技体育制造、产品销售、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彩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为主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七)促进更为多元的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4.加强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针对中考必考体育项目,提升田径、足球、篮球等校园运动设施。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教学、训练服务。

15.深化体医融合发展。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育健身与养老、保健、康复、医疗、养生等融合发展。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三位一体的综合指导服务。

16.促进体旅融合发展。依托永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以户外运动为抓手,普及推广冰雪、徒步、水上、自行车、汽车露营营地等户外运动项目,完善相关设施,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积极打造一批体育特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和谐共生。

(八)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17.弘扬全民健身文化。大力发扬全民健身传统文化,构建全民健身文化宣传长效机制,普及健身知识,弘扬健康理念,传授健身技能。加强体育科普工作,提升大众体育科学素养。讲好全民健身故事,树立全民健身榜样,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统筹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要求,推动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畅通各类培养渠道,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全民健身人才数据库。

(三)强化经费保障。完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强体育资金统筹力度,多渠道吸引资金注入,保障全民健身经费。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积极推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设施。

(四)加强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进一步明确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的安全工作职责,实行“一赛一方案”相关备案与审核,建立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

(五)强化督查评估。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动态分析计划实施情况,终期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体育部门报告。建立全民健身考核激励机制,对全民健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